記得小時候坐火車來高雄時候,都要看到半屏山出現在右邊的車窗外,來作為快抵達高雄的一種提醒。我還依稀記的那時候半屏山灰灰禿禿的,下方水泥廠車輛來來去去灰撲撲一片,就做為我的高雄印象第一景。
等我搬到高雄之後,幾次經過,才又忽然發現,半屏山變得好綠好青翠。原來半屏山在1997年停止採礦之後,有計畫的進行植樹綠化,並且開挖滯洪池保持水土安全,也就是現在半屏山東南側的半屏湖濕地公園,隔著停止營運水泥廠區,就是高鐵左營站跟新光三越。
半屏山的傳說故事很多,最常聽到的就是貪心的人吃掉半座山,故事大概就是說半屏山原本不是長這樣,有天山下出現一個賣湯圓的老人,用奇怪的方式做生意,說是一文錢可以買一粒湯圓,兩文錢可以隨便吃,大家都是吃兩文錢的,後來有一個年輕人跟老人買湯圓,堅持買一文錢一顆湯圓,原來老人是神仙化身,下凡來找不貪心的人,隨後就帶著年輕人升天去了。當人們發現之後,半屏山也變成缺一半的模樣了。這個故事跟後來開採水泥前後的現況真是非常吻合,讓人看著缺了大半的半屏山,想想我們好像也吃掉一半的山土了。
早在清末半屏山是重要的軍事要塞,在日據時代,半屏山也是重要的水泥礦區,又因緊鄰左營軍港,當時日軍也建造第六燃料廠,軍事地位不言而喻。二戰期間,美軍密集轟炸高雄日軍基地,日軍轉而在半屏山挖掘隧道,幾乎整座山都是戰備坑道,還有隧道高度寬度超過六米,可以駛入軍用大卡車。目前坑道並不對外開放,出入口都被鐵門封住。
走一趟半屏山之後,深深愛上這裡。一來半屏山豐富的歷史故事引人入勝,半屏湖也儼然成為一塊生態濕地可以賞鳥等自然生態,登上山頂之後,因為高雄地勢低平,即使半屏山只有海拔兩百多公尺,卻可以把南北高雄盡收眼底。往東看水泥廠、高鐵台鐵車站、台塑仁武廠、大岡山;往南看市區大樓群、蓮池潭、壽山;往西看左營軍港、世運運動場,中油煉油廠等等,也就因為半屏山位處高雄位置特殊來到這裡好像可以把高雄的〝沒有靠海那塊發展史〞給看過一遍。
半屏山因為時代的手撫過,揉進了自然資源(石灰岩)跟人類的工業足跡(水泥廠、隧道、鐵路),如果下次有人問我高雄哪裡值得一遊,我的答案絕對多一個半屏山。
後記:山腳下的巨大管線廠房的水泥廠已經不再營運,卻見證高雄工業都市的進程,如果可以適當的保留與改建,我覺得可以讓更多人對於台灣或高雄工業時代一點點見證,或許會比新建新的藝文中心更好一點,會不會?